一落索·眉共春山争秀

宋代周邦彦

眉共春山争秀,可怜长皱,莫将清泪湿花枝,恐花也、如人瘦。
清润玉箫闲久,知音稀有。欲知日日倚栏愁,但问取、亭前柳。

译文

眉共春山争秀,可怜长皱,莫将清泪湿花枝,恐花也、如人瘦。
柳眉是那样的秀美,只有妩媚的春山能与之比美,可惜它却皱得紧紧的。别让泪水打湿了花枝,使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。

清润玉箫闲久,知音稀有。欲知日日倚栏愁,但问取、亭前柳。
因为知音难觅,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。如果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倚着栏干发愁?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!

参考资料:

1、陆林编注.宋词 白话解说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:121
2、周子瑜编著.柳永周邦彦词选注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9:81

注释

眉共春山争秀,可怜长皱,莫将清泪湿花枝,恐花也、如人瘦。
一落索:按:《六一词》有《洛阳春》词,即此调,又名《玉联环》,皆北宋之旧名。《词统》作《一络索》。双调46字。上、下阕各23字4句3仄韵。共:介词,同、跟。春山:古诗中一般将美人的秀眉比喻为春山。春山:春天里的山野。可怜:可惜。长皱:指经常愁眉不展。湿:沾湿,打湿。

清润玉箫闲久,知音稀有。欲知日日倚栏愁,但问取、亭前柳。
清润:形容她吹萧时乐声清亮幽润。玉箫:玉制的箫,此处为箫的美称。闲久:闲置巳久,久未吹箫。知音:喻知心人。但:只。取:助词,表动态。亭:古代设于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陆林编注.宋词 白话解说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:121
2、 周子瑜编著.柳永周邦彦词选注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9:81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柳眉是那样的秀美,只有妩媚的春山能与之比美,可惜它却皱得紧紧的。别让泪水打湿了花枝,使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。因为知音难觅,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。如果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倚着栏干发愁?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!

注释一落索:按:《六一词》有《洛阳春》词,即此调,又名《玉联环》,皆北宋之旧名。《词统》作《一络索》。双调46字。上、下阕各23字4句3仄韵。 共:介词,同、跟。春山:古诗中一般将美人的秀眉比喻为春山。春山:春天里的山野。可怜:可惜。长皱:指经常愁眉不展。湿:沾湿,打湿。清润:形容她吹萧时乐声清亮幽润。玉箫:玉制的箫,此处为箫的美称。闲久:闲置巳久,久未吹箫。知音:喻知心人。但:只。取:助词,表动态。亭:古代设于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。▲


陆林编注.宋词 白话解说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:121

周子瑜编著.柳永周邦彦词选注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9:81

赏析

  清·刘熙载《艺概》指九周邦彦词女周旨荡词,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纸杂志亦不乏贬九之词。其实,《清真集》编入女春景词类,描写闺情之作的词,情感真挚、内容丰富,委婉含蓄、别开生面,这首词令就是其中一首。

  眉共春山争秀,可怜长皱——首先描写女子的外貌。以女春山词喻眉毛,以个别代整体,写人之美,五代冯延巳即有女低语前吹频转面,双眉钦恨春山远词。美成用女争秀词二字,有意同女春山词比秀,比女春山词更秀。女争词字意味深长,以动写静,更见生动。因为词人善于点化,化腐旧为新鲜,远比女淡淡春山词、女淡扫蛾眉词、女春山八字词、女眉蹙春山词具有新意。

  女可怜长皱词充满词人的主观情感。女春山词喻眉颇具清俊之气。上句写外貌,下句表现内心愁怨。只描摹秀眉之美,让人想象其容貌之俊。层层翻出新意。

  莫将清泪滴花枝,恐花也,如人瘦——承上,以花喻人的容貌,写哀怨情况。女清泪滴花枝词形容女子因伤心而落泪,呈现出一个美的画面,虽非首创,确也奇异。唐·白乐天《长恨歌》用女玉容寂莫泪阑干,梨花一枝春带雨词描写杨妃伤心掉泪;冯延巳《归自谣》用女愁眉敛,泪珠滴破胭脂脸词,亦系客观描写,而周词运用翻进一层的手法。用花瘦比人瘦,古人诗词也用过,宋·黄庭坚《蓦山溪》‘‘春风透,花枝瘦,正是愁时候词写伎女陈湘,也是客观描写,没有写出诗人内心之感受。而周词活用前人词句,不重复前人意思,另辟新境:似乎少女娇嫩的脸上,连几滴眼泪都禁受不得,会女滴破胭脂脸词。着眼于花,花人合一,用笔深婉。同宋-李清照的女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词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流露出词人无限的怜惜之情,渗透着词人无尽的关切之感。推陈出新,别出心裁,曲折顿挫,摇曳生姿。将那委婉的情致、深厚的意韵,有层次地有深意地不断传出,故有女词家神品词(王又华《古今词论》)之赞誉。

  上片主要写外貌,下片着力写内心。

  清润玉箫闲久,知音稀有——女清润词句承上,从侧面烘托女子的低沉情绪、满腹愁思。写其愁恨,先写女玉箫词,是象征,作陪衬。人物的风姿、孤寂从女知音稀有词中显露无遗。女知音稀有词是全词之主旨,也是愁恨的原因。既说明其才艺出众,又点出其歌伎身份。昭君出塞,尚有琵琶以寄幽怨,词中女子连托玉箫以寄相思的心情都没有了,深化了女知音稀有词的程度。

  欲知日日倚栏愁,但问取、亭前柳——女欲知词、女但问词与上片女可怜词、女莫将词前后照应,连属成句,巧设问答,运用相同的笔法,既像是女子自我内心的剖白,女顾影自怜词,又像是词人对女子的深切怜悯与体贴人微。女日日倚栏词、女亭前柳词,会使人不禁想起唐·王昌龄的《闺怨》诗:女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词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,所以见柳就会引发离愁,触动闺情。词中女子日日倚栏凝望,离愁别恨,日积月累,积久弥多,足见闺怨之深。杨柳是愁怨的见证,女愁词而但问女亭前柳词。最后轻点一笔,一切都得到解释,全词也一气贯通了。据清·叶申芗《本事词》卷上(天籁轩刊本)云:女周美成精于音律,每制新调,教坊竞相传唱,游汴尝主李师师家,为赋《洛阳春》云……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。词女欲知……但词,虚词的使用,显示出一种跌宕生姿的态势,回荡着愁恨的旋律。点出女日日愁词,同上片女可怜长皱词上下呼应,又女问取亭前柳词同女莫将清泪滴花枝词前后照应,进一步渲染。向亭前柳女问取词,暗示因离别而伤感而愁怨,含蕴深沉。

  一曲词令,化用前人诸多诗词名句,自成佳制,别创新意。诚如《乐府指迷》所云:女下字运意,皆有法度,往往自唐诸贤诗句中来,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,此所以为冠绝也。词沈义父所说值得仔细体味。宋·张耒《秋蕊香》‘‘别离滋味浓于酒,著人瘦。此情不及东墙柳,春色年年依旧词,可以作为这首词的注脚。

  女闺情词这个题目,是宋词中常见的。但周邦彦词写得新颖别致,不同凡响。闺情词自必以描写闺中女子为主,此篇不同凡响,就在于在同类题材中,篇幅短词而内容丰富,无称艳的辞藻,无刻意的雕饰,以清新自然的语言、含蓄委婉的笔致、清淡雅致的风格,给人以轻松率意之感。

  这首词以女知音稀有词为主题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,知音之叹是传统的题材。从上古女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词(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)、女不惜歌者苦,但伤知音稀词(《古诗十九首》之五《西北有高楼》),到中古女斯人不重见,将老失知音词(唐·杜甫《哭李常侍峄》),女知音谙吕词,女知音识曲词。自先秦、汉魏,乃至唐宋,女知音词一词时见出现。就是周邦彦《清真集》中,也时有知音之叹,如《意难忘》‘‘知音见说无双,解移宫换羽,未怕周郎词。至于(玉楼春》所谓女玉琴虚下伤心泪,只有文君知曲意词,乃是词人感伤官场难逢知己而向青楼混迹之悲;《风流子·新绿词池塘》、《少年游·并刀如水》中的女子,以及这首词中的女子,都是写歌伎知音之叹,同时也寄寓了词人个人的知音之感。▲


(宋)周邦彦著;孙安邦,孙蓓解评.周邦彦集:山西古籍出版社,2007:94-96

创作背景

  清人沈雄《古今词话》引宋人陈鹄《耆旧续闻》记载,这首词是周邦彦写给汴京名妓李师师的,但此说未必可信。《清真词》编此词人“春景”类,无题,考其内容,显然是描写“闺情之作”。


周子瑜编著.柳永周邦彦词选注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9:81

林方直,王志民主编.宋词精华:内蒙古人民出版社,2004:102-103

周汝昌,唐圭璋,俞平伯等著.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·五代·北宋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1:968-969

周邦彦

周邦彦(1056年-1121年),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,字美成,号清真居士,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历官太学正、庐州教授、知溧水县等。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,提举大晟府。精通音律,曾创作不少新词调。作品多写闺情、羁旅,也有咏物之作。格律谨严。语言典丽精雅。长调尤善铺叙。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。旧时词论称他为“词家之冠”。有《清真集》传世。【查看详情】

每日名句:悲霜雪之俱下兮,听潮水之相击。